市农技中心组织召开2019年全市秋冬播生产技术保障会商会

9月17日,市农技中心主持召开了2019年全市秋冬播生产技术保障会商会。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经营主体负责人等30余人参会,市农技中心领导和相关业务站室负责人参加会议,市气象台向会议提供了9-10月份天气发生趋势书面分析报告。

各县市区通报了各地秋冬播生产计划和物资储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市秋冬播生产计划播种面积360.7万亩,其中油菜122.8万亩、小麦60.75万亩、马铃薯65.72万亩、蚕豌豆11.03万亩、蔬菜82.9万亩、绿肥及青饲料等其它作物17.5万亩。今年全市秋冬播生产安排呈现“两稳、四扩、四优”的特点,即:秋冬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油菜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油菜面积扩大5万亩以上、马铃薯面积扩大5万亩以上、蚕豌豆面积扩大5万亩以上、绿肥面积扩大5万亩以上。优化作物生产布局,推进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先发展特色土豆、双低和高油酸菜籽油等特色粮油作物;优选优质良种,多地政府采取集中统一供种方式,力争小麦优质率提高2-3个百分点、油菜优质率达到96%以上;优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力争小麦药剂拌种率超过60%、小麦机条播率达到50%以上、油菜机播率达到35%以上,油菜“345”高效技术模式达到15万亩、油菜替代小麦全程机械化高效模式超3万亩。

会议认为,入秋以来长期干旱对秋冬播生产造成较重影响,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抓好抗旱保秋冬播、技术保秋冬播,确保秋冬播生产面积不减、产量不减、效益不减。与会专家认真商讨了保证秋冬播生产的技术措施,分别对品种选择、适期播种、栽培方式、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技术措施。与会人员建议将提出的技术措施印发全市各地指导秋冬播生产,为全市秋冬播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会上,市农技中心副主任邓红军通报了湖北省水稻“三优”科技创新现场观摩会活动情况,省农业厅党组成员肖长惜出席活动讲话精神。与会人员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认真讨论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方向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水稻应该大力发展优质稻,特别是富硒稻、再生稻、虾鳅蛙稻、专用稻等高附加值稻米产业;玉米应减少籽粒玉米,大力发展青贮饲料玉米、鲜食玉米产业;小麦应逐步减少生产面积,用高品质油菜替代小麦生产,壮大宜昌食用油产业;要加强杂粮杂豆等作物绿色高效技术攻关,集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模式,为杂粮杂豆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会上,市农技中心主任朱德平对抓好全市秋冬播生产技术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就宜昌农技推广系统如何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贡献,提出意见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