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耕肥站分四步走稳步推进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暨化肥减量增效

为有效解决土壤酸化对高山蔬菜生产的危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保护高山蔬菜种植区生态环境,根据市农业农村局的安排部署,在省耕肥总站的指导下,从2014年开始,市耕肥站分四步走稳步推进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确定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目标区域。自2014年起,宜昌市耕肥站启动高蔬菜基地土壤酸化现状普查,逐步摸清了强酸性、酸性土壤分布情况,确立了土壤酸化治理重点区域和范围。根据调查得知,宜昌市高山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长阳、五峰、秭归、兴山、夷陵区等地的半高山、高山区,面积为50万亩。由于受成土母质、地质地貌、海拔高度、气候等条件的特殊性,加之区域内农民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微量元素肥料的不良施肥习惯,造成土壤板结,耕性下降,土壤养分不平衡,农作物品质下降,高山蔬菜基地土壤呈现酸化趋势,部分地区酸化程度较为严重,约19万亩;整个高山蔬菜基地土壤pH值平均为5.3,且棕壤类型的高山蔬菜基地土壤比黄棕壤类型的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化严重,是急需治理的土壤。

筛选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的肥料品种。结合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化成因分析和研究结果,2015-2016年连续2年开展试验研究,对比确定了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的肥料(调理剂)为生石灰、生物有机肥、钙镁磷肥、含硅钙的土壤调理剂等。其中生石灰治理土壤酸化效果最好,增施有机肥增产效果明显。

提出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措施。2017-2018年,根据前期试验示范成果,宜昌市耕肥站提出“一调”(施用石灰调酸补钙)、“二改”(改施硫酸钾肥为硫酸钾镁肥、改施普钙为钙镁磷肥)、“三增”(增施有机肥,增施微生物肥料,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措施,并通过多地多点多品种田间试验示范,验证了技术措施的实际效果,初步筛选出了效果最好、效益最佳的“有机肥+配方肥”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化治理技术和方法。具体的配方为亩施生物有机肥100公斤+尿素25公斤+磷酸一铵25公斤+硫酸钾20公斤+硫酸镁10公斤+硼酸1.5公斤。

展示推广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效果。2019年,通过在长阳县、五峰县、秭归县、夷陵区、远安县、兴山县等高山蔬菜种植区建设核心示范样板500亩,带动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广大农户自觉运用土壤酸化治理技术。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试验研究15个,酸化治理技术示范面积13.25万亩,其中建设核心示范去1.11万亩。通过有机肥+配方肥技术模式,治理后高山蔬菜基地土壤pH值明显提高,酸化趋势得到遏制,蔬菜增产效果明显。

下一步,市耕肥站将继续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以推广施用石灰为重点,结合用肥品种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栽培、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酸作物等辅助手段,大力推广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指导农民按照“精、调、改、替”四字技术路线,稳步推进高山蔬菜土壤酸化治理暨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